主页 | 分享

东莞市虎门镇S358省道大板地路段
电话:(86-769)85708888
传真:(86-769)85239099

游览东莞

东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东莞为岭南古邑,历史源远流长,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东莞是英雄的土地,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人文景观丰富,有金鳌洲塔和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袁崇焕故居、黄旗古庙等。自然风景优美,有仙鹅湖、石排燕岭、东莞植物园、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旅游、休闲渡假设施完善,幽静、舒适、豪华的渡假村点缀于秀水青山之间。荔枝、香蕉等新鲜水果四季不绝,虎门膏蟹、白沙油鸭、厚街腊肠、乌头鱼、水鸭、水鱼、“三蛇烩”,“三禾宴”等美食不胜枚举,旅游业方兴未艾。 


旅游景点:
一、虎门公园
  虎门公园建设近4年,基本投资了3000多万元,林荫道、山道、人工湖、凉亭等主要建筑已经完成,足球场已经投入使用。除完成上述公园功能外,体育功能的建设尚在规划当中,其中足球场的观众席和综合体育馆两个大型项目建设预计需耗资6000多万元。从城建办获悉的消息说对于整个虎门公园的全部建设,政府方面的估算和预计是1亿元人民币。 
从虎门公园的主体建筑所表现的风格来看,古典艺术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格局与大面积绿化带 相映成趣,雄伟壮观又不失清新典雅,反映出了虎门人民奋发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本质。而对于 市民们来说,无疑是多了一个消遣、娱乐、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二、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东起虎门,西接广州市南沙区,横跨珠江口,全长15.78公里,沟通广东东西两翼。该桥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日通车,是广东省人民献给香港回归的礼物,“虎门大桥”四个字是江泽民主席所题。 
虎门大桥飞架珠江口,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经888米,居我国前列,被誉为“世界第一跨”。该桥总投资近30亿元,其悬索桥部分均采用钢箱焊接,共用钢材2万多吨。桥的主缆长16.4公里,每根主缆由13970根直经为5.2毫米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如果将两根主缆的钢丝拉成一条钢绳,足可绕地球一圈。 


三、沙角炮台
  沙角炮台,城区南行10公里,炮台设于沙角山,濒海,南望穿鼻洋,龙穴岛清晰可见,炮台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据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筹海初集》记载,沙角炮台长139米,炮洞11个,配大小铁炮11门,炮台正门配炮1门,另铸250公斤生铁炮1门备用。台上建有神堂、官厅4间,官房3间,兵房17间,还有火药库等设施,均青砖结构,基础、垛口、炮洞、台面为花岗石砌筑。 
此外,在相连的扯旗山有望楼和圆形炮台;在捕鱼台山建有露天炮位。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东西斜峙,形成虎门海防的第一重门户。 但两台相距3600多米,当时大炮的射程仅及中泓,炮火封锁洋面不够得力。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后,认为沙角炮台地居要冲,形势得宜,对虎门要塞重新市防,把沙角炮台改为号令台。凡外国商船入境,必须停泊在沙角洋面以外,待我水师检查,获准后才能通过。如有不法船只企图闯入,则放空炮一响,命其停止,如违反命令则打炮一发以承警告,再不听从则瞄准开炮,并知会各炮台备战。1841年1月7B,英国侵略军出动20多艘战船、2000多人偷袭沙角和大角,大角失守后,部分将士突围到沙角炮台抵抗,浴血奋战,因寡众悬殊,弹尽无援,三江协副将陈连升父子与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沙角炮台也遭英军破坏。道光二十三年(1843)及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和扩建,沙角炮台的炮位遍及沙角湾的捕鱼山、仑山、象山、白鹤山等附近相连的小山包。其中捕鱼山炮台也由原来的露天炮台扩建为4个暗炮台,总称捕鱼台,其中有前捕鱼台、后捕鱼台、左捕鱼台、右捕鱼台。沙角炮台由地方接管后,专门建立了沙角炮台管理所,进一步加强了保护和管理。濒海台、捕鱼台等炮台保存尚好,常年向国内外游人开放,每天观众络绎不绝。鸦片战争的古战场,今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的好场所。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位于镇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份、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了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使航道东西、上下左右,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几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威远,其时,岛上驻军无援,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炮台陷落后被毁。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五、威远岛
(阿娘鞋岛)位于虎门海口东岸,它与海口中的横档鸟以及海口两岸的芦湾山构成虎门海口的第二重门户,成为广州海路的天然屏障。自明代开始,朝廷就在虎门海口的山地设置了简易军事建筑物。直至清代,相继在阿娘鞋岛上修建了 南山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以及九门寨等防御设施。这些炮台和设施构成了阿娘鞋岛的炮台群体,组成了上、中、下立体交叉的火力网。这些炮台在鸦片战争中均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存的威远诸炮台基本上保存了清代炮台旧貌。因此,威远诸炮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军事研究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节马碑
  节马碑,原置于虎门寨关忠节祠内壁。是清同治元年(1860)重修此祠时,虎门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样,右营游击赖建犹所立。碑料为黑云石,碑长1.5米,宽0.4米,厚0.023米。节马碑图文并茂,前段刻有一幅栩栩如生的节s马图,后段是赞颂节写的《书马行》诗文。它记载了1841年1月7日,英军重兵进攻虎门海口的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领全台600多名官兵,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而绝大部分壮烈殉国,陈连升的战马也被掳香港,其坐骑久随主人征战,训练有素,性如其主。英国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后来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连地上的草也不吃,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烟台的方向悲鸣嘶叫。好心的中国人把饲料喂它,捧给它才吃,如果放在地上它就不吃,并昂首而走。每当近前看它的人讲到它是陈连升的战马时,它就泪水涔涔,当有人说带它回虎门时,它就摆着尾巴跟着走。但是,英国侵略者始终不肯放它回来。它长期忍饥挨饿,终于1842年5月,因绝食而死在香港,成为百世留芳的英雄节马。后人绘其形,颂其节,刻于石碑,让群众供奉拜亲。 
1938年,日军侵占虎门后,虎门寨的关忠节祠遭到日军空袭而毁,节马碑也塌毁埋在瓦砾中。1954年秋,沙角海军部队为了向广大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派员到太平等地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史料,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虎门寨关忠祠旧址的碎石堆中找到书马碑的中段,后来又在一位老居民家里的厨房地板中找到前大段,在关岳庙桥下找到后一段,3块拼凑起来才成为一通完整的节马碑。这块碑的原件现藏在广州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节马碑展出后,不少国内外观众看后均为节马的精神所感动。《解放军报》 1990年5月30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无‘节’将随人仰俯;人无‘节’必屈膝折腰。”一个人要站得直,立得正,只有血肉之躯还不够,还必须有点硬骨头的精神。中央的领导同志看了节马碑后,对节马的精神也十分赞扬。节马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七、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前身为1957年建立的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同时增设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

免费宽带上网

最新优惠

敬请期待!
 

预订|分享